抗生素类
医保乙类 注射用阿奇霉素
会 员 价:会员可见
生产厂家: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包装单位:支
药品规格:0.25g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406
件 装 量:600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奇霉素。
化学名称为:(2R,3 S,4R,5R,8R,10R,11R,12 S,13 S,14R)-13-[(2,6-二脱氧-3-C-甲基-3-O-甲基-α-L-核-已吡喃糖基)氧]-2-乙基-3,4,10-三羟基-3,5,6,8,10,12,14-七甲基-11-[[3,4,6-三脱氧-3-(二甲氨基)-β-D-木-已吡喃糖基]氧]-1-氧杂-6-氮杂环十五烷-15 酮。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38H72N2O12
分子量:749.00
辅 料: 甘露醇、枸橼酸
本品适用于敏感致病菌株所引起的下列感染
由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卡他摩拉菌、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需要首先采取静脉滴注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由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人型支原体引起的需要首先采取静脉滴注治疗的盆腔炎。
将本品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配置成 0.1 g/ml,再加入至 250 ml 或 500 ml 的氯化钠注射液或 5% 葡萄糖注射液中,最终阿奇霉素浓度为 1.0~2.0 mg/ml,然后静脉滴注。浓度为 1.0 mg/ml,滴注时间为 3 小时;浓度为 2.0 mg/ml,滴注时间为 1 小时。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一次 0.5 g,一日 1 次,至少连续用药 2 日,继之换用阿奇霉素口服制剂一日 0.5 g,7~10 日为一个疗程。转为口服治疗时间应由医师根据临床治疗反应确定。
治疗盆腔炎:成人一次 0.5 g,一日 1 次,用药 1 日或 2 日后,改用阿奇霉素口服制剂一日 0.25 g,7 日为一个疗程。转为口服治疗时间应由医师根据临床治疗反应确定。
临床试验经验
由于临床试验在不同的条件下完成,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率不能直接和其他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率相比较,且未必反映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率。
阿奇霉素静脉制剂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试验中,静脉给药 2~5 个剂量,所报道的不良反应多数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可恢复。这些临床试验中多数患者有一种以上合并症,并需应用其他药物。约 1.2% 用本品静脉制剂的患者中止用药,2.4% 采用静脉或口服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因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或实验室检查异常而中止用药。
在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接受阿奇霉素单药治疗的女性患者静脉给药 1~2 个剂量后,2% 患者因临床不良反应而停药,阿奇霉素与甲硝唑合用的患者中 4% 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
以上研究中,导致停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和皮疹,导致停药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主要为氨基转氨酶和/或碱性磷酸酶升高。
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中,成年患者接受本品静脉/口服制剂治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其中腹泻或稀便(4.3%),恶心(3.9%),腹痛(2.7%),呕吐(1.4%)。约 12% 的患者发生与静脉注射相关的不良反应,最常见者为注射部位疼痛(6.5%)和局部炎症反应(3.1%)。
在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成年女性患者接受本品静脉/口服制剂治疗,与治疗相关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也是胃肠道反应,其中常见的为腹泻(8.5%)和恶心(6.6%),其次为阴道炎(2.8%)、腹痛(1.9%)、厌食(1.9%)、皮疹和瘙痒(1.9%)。这些研究中阿奇霉素与甲硝唑合用时,更高比例的女性患者发生恶心(10.3%)、腹痛(3.7%)、呕吐(2.8%)、给药部位反应、口炎、头晕和呼吸困难(共 1.9%)。
阿奇霉素静脉/口服多剂给药治疗方案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均不超过 1%。
发生率不超过 1% 的不良反应有:
胃肠道反应:消化不良、腹胀,粘膜炎、口腔念珠菌病和胃炎。
神经系统:头痛、嗜睡。
变态性反应:支气管痉挛。
特殊感觉:味觉倒错。
上市后应用的经验
口服阿奇霉素制剂上市后应用于成人和/或儿童患者,有以下不良事件的报道,但不能肯定是否为阿奇霉素引起:
变态反应:关节痛、水肿、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心血管: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低血压、罕见 QT 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胃肠道:厌食、便秘、消化不良、腹胀、呕吐/腹泻但极少引起脱水,伪膜性肠炎,胰腺炎,口腔念珠菌病,幽门狭窄以及罕见的舌变色。
全身反应:乏力、感觉异常、疲劳、不适和过敏性休克反应。
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阴道炎。
造血系统:血小板减少。
肝/胆:阿奇霉素上市后应用的经验中报道过与肝功能不全相关的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惊厥、头晕/眩晕、头痛、嗜睡、多动、神经质、激越及晕厥。
耳及迷路异常:耳聋、耳鸣、听觉损害、眩晕。
精神:攻击性反应和焦虑。
皮肤及附件:瘙痒,罕见的严重皮肤反应包括多形性红斑、Stevens John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症。
特殊感觉:听力障碍包括听力丧失、耳聋和/或耳鸣,也有味觉/嗅觉异常和/或丧失的报道。
实验室检查异常:
临床试验中所见显著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无论是否与药物有关)为:
发生率 4%~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升高。
发生率 1%~3%:乳酸脱氢酶(LDH)、胆红素升高。
发生率低于 1%: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随访发现上述实验室检查异常为可逆性。
在 750 多例患者参加的阿奇霉素(静脉/口服)多剂给药临床试验中,不超过 2% 的患者因治疗相关性肝酶异常而停用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为 15 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体外试验证明阿奇霉素对临床上多种常见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包括
革兰阳性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本品对于耐红霉素的革兰阳性细菌,包括粪链球菌(肠球菌)以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菌株呈现交叉耐药性。
革兰阴性需氧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
本品对下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视菌株而定,并需作敏感性测定,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肠肝菌属、亲水性单胞菌、克雷白菌属。
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类杆菌属、产气荚膜杆菌、消化链球菌属、坏死梭杆菌、痤疮丙酸杆菌。
性传播疾病微生物: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菌、杜克嗜血杆菌。
其他微生物:包括特南包柔螺旋体(Lyme 病体)、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交原体、沙眼衣原体、卡氏肺孢子虫、鸟分枝杆菌属、弯曲菌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德杆菌。
下列革兰阴性菌通常是耐药的: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摩根杆菌、假单胞杆菌。
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主要与细菌核糖体的 50 S 亚单位结合,抑制依赖于 RNA 的蛋白合成。每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0.5 g,连续 2~5 日,平均血浆峰浓度(Cmax)为 3.63±1.60 μg/ml,平均血浆谷浓度(Cmin)为 0.20±0.15 μg/ml,AUC24 为 9.60±4.80 μg﹒h/ml。单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1~4 g,滴注时间大于 2 小时,其清除率(CLt)和表观分布体积(Vd)分别为 10.18 ml/min/kg 和 33.3L/kg。
本品在体内分布广泛,在各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 10~100 倍,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高,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
每日静滴阿奇霉素 0.5 g,连续 5 日,第 1 次给药后的 24 小时内约 11% 的给药量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第 5 次给药后排到尿液中的阿奇霉素约为 14%。
此外,阿奇霉素可经胆道以原形(胆汁内可见高浓度的阿奇霉素)及 10 种代谢物排出。
阿奇霉素的血清蛋白结合率随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减低,当血药浓度为 0.02 μg/ml 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为 15%;当血药浓度为 2 μg/ml 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为 7%。阿奇霉素单剂给药后的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 35~48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