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
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阿莫西林钠与克拉维酸钾(5:1)。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
1. 上呼吸系统感染:鼻窦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2. 下呼吸系统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肺脓肿和支气管合并感染等。
3.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盆腔炎、淋病奈瑟菌尿路感染及软性下疳等。
4. 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疖、浓肿、蜂窝组织炎、伤口感染、腹内浓毒症等。
5. 其他感染:中耳炎、骨髓炎、败血症、腹膜炎和手术后感染等。
【规格】
1.2 g(含阿莫西林 1 g 与克拉维酸 0.2 g)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
成人和 12 岁以上儿童一次 1.2 g,3 个月~12 岁儿童每次每公斤体重 30 mg,一日 2~3 次,感染严重时可增加至 3~4 次,0~3 个月早产儿或足月新生儿每次每公斤体重 30 mg,一日 2~3 次,疗程一般 7~14 天。取本品一次用量溶于 50~100 ml 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30 分钟。
【不良反应】
- 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 皮疹,尤其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性核细胞增多症者。
- 可见过敏性休克、药物热和哮喘等。
- 偶见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降低及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 文献报道个别患者注射部位出现静脉炎。
-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罕见失眠、焦虑、行为异常。对氨苄西林类抗生素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均应警惕。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疹、瘙痒、荨麻疹、潮红、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剥脱性皮炎(红皮病)和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胃肠损害: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胃炎、口腔炎、舌炎、黑毛状舌、伪膜性肠炎、出血性结肠炎。
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药物热、变应性血管炎、血管性水肿、皮肤与黏膜的念珠菌病、二重感染、血清病样综合征(荨麻疹并伴随关节炎、关节痛、肌痛和发热)、哮喘、严重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
神经系统损害:头晕、头痛、眩晕、失眠、激动、焦虑、烦躁、行为改变、意识混乱、惊厥。
用药部位损害: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血液系统损害:白细胞减少症(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粒细胞缺乏症和溶血性贫血。
泌尿系统损害:血尿、结晶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损伤(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肌酐升高)。
肝胆损害:转氨酶升高、肝炎及胆汁淤积性黄疸。
其他损害:心悸、紫绀、呼吸困难、胸闷、寒战。
【药理毒理】
本品为阿莫西林钠和克拉维酸钾的复方制剂。阿莫西林为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克拉维酸钾本身只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具有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两者合用,可保护阿莫西林免遭β-内酰胺酶水解。
本品的抗菌谱与阿莫西林相同。且有所扩大。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均具良好作用,对某些产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脆弱拟杆菌等也有较好抗菌活性。本品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肠杆菌属等产染色体介导型酶的肠杆菌科细菌和假单胞菌属无作用。
【药代动力学】
静脉给予本品 1.2 g(含阿莫西林 1 g 与克拉维酸 0.2 g),药代动力学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阿莫西林的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 1.03±0.11 小时,克拉维酸的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 0.838±0.04 小时。二个药均有较低的血清蛋白结合率,约 70% 游离状态的本品存在于血清中,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均以较高的浓度从尿中排出,8 小时尿中排泄率阿莫西林约为 60%,克拉维酸约为 50%。
【包装】
抗生素玻瓶包装,1 瓶/盒;10 瓶/盒;20 瓶/盒。